尊敬的的位长辈、父老乡亲:
大家好!为了推进我们乡村文明的建设,敬老崇文协会领导要求我作一个“国学”知识的发言。这对我来说是个压力较大的事。因为我是学理工科出身,从事企业工作,不是学文,从事学术或教育工作的。但我工作时间越长,越感到国学的学习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建设乡村文明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今天的发言,就当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医学、农学、天文、地理、历法、算法、术数、建筑学等的自然科学知识,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国学的分类:典型的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法,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是儒家经典,如《诗经》、《论语》、《孟子》、《孝经》等。
“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子”市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法家的《韩非子》等。“集”是指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狭义地讲,“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二、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1、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精神支柱。
世界上产生过四大古文明,分别产于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但除了中华文化,其它三个文明都由于外族的入侵而中断、灭亡。现在三个国家的文化都不是他们原来的文化,唯有中华文化传承了五千年。
2、中国历史上,元朝时蒙古族统治了中国,但蒙古人虽然强悍,却无深厚文化,最后蒙古被汉文化同化。满族人统治了中国300多年,但汉文化还是主流。
3、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处世价值观,是规范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治国理政的理论基础。对我们每个人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及建设和谐文明社会可起到极大作用。
三、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
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是“四书五经”。“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易》、《尚书》、《诗》、《礼》、《春秋》。“四书五经”阐述了儒家的准则和思想,代表了中国的正统文化。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当然有些夸张,但《论语》中所体现出来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确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里面很多句子发展成为成语、格言、警句。其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在中国的文化典籍中可以说是排在第一位的。比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其丰富的内涵,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心理和精神。
《大学》的核心内容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所谓“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凡事要合适,要求君子做到“慎独”。
四、儒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的核心思想如下: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1、仁:仁爱,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包含着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承认和肯定。其基本含义:
(1)家族成员间的亲善关系。孔子解释“仁”的含义时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为仁之本与”。孝是指子女要尊敬、顺从父母、长辈;悌就是弟要对兄恭顺,反过来,父母要对子女慈爱,兄要对弟友善和爱护。孔子认为这是“仁”的出发点,因为一个连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爱其他人的。
(2)“泛众爱”、“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要用对待家庭成员的友善态度对待一切人。具体表现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对他人有理解、宽容的态度和心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有能力的话应该去帮助他人。
(3)“仁者爱人”表现在统治者身上就是要有爱民之心,实施仁政德政,为老百姓谋利益,使百姓能安居乐业。百姓要求的,设法满足他们;不想要的,不要强制他们接受。
(4)“仁”体现在教育思想上是“有教无类”。就是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黎民百姓,不论老幼,聪明或愚笨,均能接受教育。
这些含义,归纳和概括起来就是人们要有友善、宽容、助人之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儒家关于“仁”的思想,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人们要有爱心、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在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与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的一致的。
2、义:原指“宜”,即为适合于“礼”
① 合宜的事情,应当做的。
② 正道、正理、正直的行为,公正的道理。
3、礼:社会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为,人的一个标准。
礼的原则:
(1)“尊重的原则”:要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2)“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3)“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4)“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对方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4、智:同“知”,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个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6、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对他人要宽容、大度。
7、忠:对人要忠诚老实。
8、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如同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即把“孝”分成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能养”,即在衣食上养活父母;中间层次是“不辱”,即不因自己的过失给父母带来耻辱或灾难;最高层次是“尊亲”,即所有的孝行都是建立在内心对父母敬爱的基础之上。
9、悌:对兄长的尊敬之情,反过来兄长对弟妹要友善、爱护
。
五、国学的启蒙读物
中国国学博大精深,我们非专业人士,建议大家读一下几本启蒙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等。
徐华强
2014-2-2